灌漿料施工后開裂的十大因素,你知道幾條?
01 施工過程中擅自改變水灰比
灌漿施工時,為方便施工,擅自加水提高灌漿料的流動性,或因其它原因加大水灰比,導致灌漿料硬化時收縮量增加,結構出現網狀或長短不一的不規則裂縫。
02 攪拌時間過長或過短
灌漿料攪拌時間過長,會使水分蒸發過多,引起灌漿料流動度過低,出現不規則的收縮裂縫。攪拌時,先加入2/3的水與約1/2的灌漿料攪拌約3分鐘,然后加入剩余水量和灌漿料攪拌成均勻的流態砂漿狀態,冬季施工相應增加攪拌時間。
03 模板作業不規范
模板剛度不足,在澆筑灌漿料時,由于側向壓力的作用使得模板變形,產生與模板變形一致的裂縫。施工時拆模過早,灌漿料強度不足,使得構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載作用下產生裂縫。模板支架壓實不足或支架剛度不足,澆筑灌漿料后支架不均勻下沉,導致灌漿料出現裂縫。模板在澆筑前淋水不足,過分干燥,澆筑后因模板吸水量大,導致灌漿料收縮,產生塑性收縮裂縫。
04 施工工藝不合理、管理混亂
施工過程中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機具、材料;不了解預制結構受力特點,不按設計圖紙施工,擅自更改結構施工順序,改變結構受力模式;這些行為都會產生裂縫。
05 施工速度過快
澆筑過快,不考慮灌漿料流動性,在硬化前因灌漿料沉降不足,硬化后沉降過大,容易在澆筑數小時后在鋼筋上面、在墻與板、梁與柱交接處部分出現裂縫,即沉降收縮裂縫。
06 鋼筋與綁扎點因素
澆筑梁、柱、墻、板時,灌漿料、鋼筋等構件共處于同一個大氣環境中,當環境溫度和濕度變化時,鋼筋等構件相應都會產生溫度變形和收縮變形,形成與受力鋼筋垂直方向的裂縫。這種情況冬季施工比較常見。亂踩已綁扎的上層鋼筋,鋼筋被踩彎、踩倒,使承受負彎矩的受力筋保護層加厚,導致構件的有效高度減小,承載力下降,形成與受力鋼筋垂直方向的裂縫。
07 分段澆筑結合部位沒有處理好
灌漿料分層或分段澆筑時,結合部位處理不好,易在新舊灌漿料和施工縫之間出現裂縫。如灌漿料分層澆筑時,后澆灌漿料因停電、下雨等原因未能在前澆灌漿料初凝前澆筑,引起層面之間的水平裂縫;采用分段現澆時,先澆灌漿料接觸面鑿毛、清洗不好,新舊灌漿料之間粘結力小,或后澆灌漿料養護不到位,導致灌漿料收縮而引起裂縫。
08 過分抹平壓光
澆筑灌漿料后過分抹平壓光,會使較多的細骨料浮到灌漿料表面,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漿層。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水泥漿中的氫氧化鈣發生反應生成碳酸鈣,導致硬化后期灌漿料明顯收縮,即碳化收縮,出現開裂。
09 養護方法不正確
規范要求灌漿料養護要在30分鐘內應立即加蓋塑料膜、濕草袋、或巖棉被,并保持濕潤。苫蓋并澆水,現在大多數不苫蓋,澆水也不能保證經常性濕潤,使灌漿料初期表面失水過快,水泥由于缺乏必要的水化水,從而產生急劇的體積收縮,此時的灌漿料早期強度低,未能抵抗該種收縮應力而產生開裂。如果環境濕度小、空氣干燥、溫度高、風速大,則灌漿料水分蒸發速度很快,灌漿料很容易出現收縮開裂。在夏、冬兩季,因晝夜溫差較大,養護不當也容易產生溫差裂縫。
10 灌漿料早期受凍
冬季施工沒有采取必要的保溫措施,使灌漿料早期受凍,會在表面出現裂紋,或局部剝落,或脫模后出現空鼓現象。